普洱老茶未必只在名人收藏家手裡








以我喝茶40多年的經驗坦白說一句話:只有自己掏錢買茶來喝,對茶才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與享受?有一句名言「不冤不樂」,其解釋是:「大凡天下事,必有冤,才有樂。歷經艱辛,體悟冤之過程,才能感受到最高享樂之過程。茶品倘若來得太容易,俯拾皆是,又有何樂而言。
這也道出了茶界的很多真諦,很多茶葉愛好者,不懂的時候不敢買好茶喝;日後懂些了,又捨不得買好茶來喝;等到自己真正懂了又捨得了,茶商家又感覺這個人沒那個慧根與福報,不配喝好茶。
人生就是有太多的無奈,一杯茶里有太多的悲哀,當我們輕鬆地喝到一些稀世珍品的時候,對於一個未經歷過「冤」的人,又何樂而言,因為來的太容易了。普洱茶圈的水域也很深,只要是「喝茶」的人,就不可能沒花過「冤枉錢」、當過「冤大頭」。只有與「冤」相隨,與「冤」相鬥,才能與「樂」同伴。關鍵的是我們要多買好茶、多喝好茶、多學茶、自己喝,請別人喝,多向老前輩們學習求教,只有掏過真金白銀,才能懂得茶之真味,持之以恆,才能真正享受到一杯好茶的美妙。

常云:「醫不扣門,道不走空,道若走空一場空」,很多人喝了好多年茶,拜了很多大師,去了很多茶山,也喝了很多高貴茶,可還是個三流茶客,除了收藏低端大陸貨,啥也喝不懂。你是什麼品味的人,你就會接觸到什麼品味的茶;你手上收藏了什麼品味的茶,你在茶界就會是個什麼地位;藏茶比的不是量大,而是質精,有茶就有地位,有茶就有話語權。「懂茶要捨得花錢買好茶喝」,找大師也是學不會,去茶山也是一樣,到市場更是不懂,錢不到位是不可能喝到好的茶,好茶不入口,都是虛假的,學茶再多年也是枉然。
學茶:既是一種外在形式,更是一種內在修為。茶,苦在口中,潤在心頭。學佛,大概亦是如此。要找到心中的茶道和回歸真實的自我是一個過程,下面是本人力薦茶人必走過的種種內心過程與階段,或許大家能從中清楚的找到自己!一個人應該從什麼時候才算是真正在喝茶,大概是從想學茶開始的吧?以前那叫解渴,和喝汽水飲料沒區別。真正的喝茶,就是從你想懂茶那一刻開始,從你願意去傾聽與了解一杯茶的那一刻開始。學 茶的人啊?飲茶時的第一杯請記得感恩茶葉的奉獻,第二杯請惜福感謝茶主人的捨得分享。第三杯請感觸人類應從茶的身上受到啟迪,人人都來努力做一個謙虛、有內涵、度量大的人。當水的激情化開茶的羞澀,它求之甚少,付出很多,葉兒采了又發,循環往復,一直到生命的終結。從採摘到製成飲品,茶葉飽受煎熬,卻把清新美味無私地奉獻給人類世界,那份深藏的香醇便流轉開來。水喚醒了茶,茶成就了水,茶因水而重生,水因茶而豐潤,這不就是人生中最美好姻緣的顯現麼?那茶葉在水中浮沉,不正是人生境遇的寫照麼?隨著飲茶時提茶杯的端起,不禁感慨到“放下茶杯時”才是完美的歸宿。喝茶要在當下,入口冷暖自知……在這禪悟之中,茶由“形質”上升為“精神”、由“實物”蛻變為“靈物”,由“有相”轉化為“無相”,心靜茶至,茶至靈來,那一縷禪心就在“茶之靈”的引領下,悄然而至,怡美身心。




<script async src="https://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js/adsbygoogle.js?client=ca-pub-8002151148879238"
     crossorigin="anonymous"></script>
<!-- 文章ad9 -->
<ins class="adsbygoogle"
     style="display:block"
     data-ad-client="ca-pub-8002151148879238"
     data-ad-slot="5681871786"
     data-ad-format="auto"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ins>
<script>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script>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