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清代,紫砂壶的制作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这时期著名的制壶艺人,有在雕塑及款式方面取得独特成就的陈鸣远;有善仿古式并以竹刀代笔镌刻壶铭书画的陈曼生;有以精巧取胜的杨彭年、杨凤年兄妹;有以浑朴见长的邵大亨、黄玉麟诸名家。他们毕智穷工,技艺辉煌,传世作品都美妙绝伦。上述这些名家巧匠的艺术品,在清代已极为珍贵,所谓寸柄之壶,盈握之杯,往往珍同拱璧,贵如朱玉。
自康熙中期到乾隆晚期为止,是紫砂壶造型全面的繁荣时期,装饰风格也发展到顶峰。这时期以陈鸣远为代表。陈鸣远是继时大彬后最伟大的宜兴陶人。他继承了明代的余风,并且开创了清代壶艺的新风貌。因此,在这段时期,紫砂壶的造型开始有了改变,就是筋纹器型与自然型体相融合,而后再被自然型体所取代。当时,除了继承明代的镌刻壶铭书法以外,尚有泥绘、加彩、浮雕、堆泥、贴花、施 釉、搅泥、镂空、包漆、磨光等工艺,层出不穷,因器思变。
陈鸣远
陈鸣远,名远,号鹤峰,一号石霞山人,又号“壶隐”别号“鹤屯”,清康熙、雍正年间(1662年一1735年),他出身于紫砂世家,其父陈子畦也是明末清初的制壶名匠。《宜兴县志》称陈鸣远是近百年来壶艺成就第一名手,所制茶具、文玩有数十种,制品新颖,是一个善翻新样、塑镂兼长、技艺精湛的大师。他的独到之处是用雕塑装饰与造型相结合,款式书法也雅健,有晋唐风格。陈鸣远致力于造壶艺术,开创了一代宜兴紫砂文丽工雅的壶艺风格。他设计作品,包括壶、杯、瓶、 盒、文房雅玩,多达数十种,“无不精雅绝伦”,他吸收了明代制壶名匠的纤巧华丽的风格,作品文丽工雅而又有超过前人的地方。可以这么说:自陈鸣远开始,紫砂壶本身就有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感,形成紫砂壶独特的风格和流派。“海外争求鸣远碟,宫中艳说大彬壶”,陈鸣远的传世作品,在国内外均有收藏。
清代康、雍、乾三朝 的著名的艺人,还有惠逸公、华凤翔、王南林、许龙文、邵元祥、邵旭茂等。
清代嘉庆到光绪年间是紫砂壶造型艺术发展的转化期,此时以壶上镌刻书画为风尚。这一时期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并非陶人,而是曾任县宰的文士陈曼生。陈曼生精于书画篆刻,紫砂壶受其影 。壶受其影响,风格为之大变, 式样渐趋典雅适古,大多是简单的几何形造宜于壶面表现书画艺术。这时期的著名壶手有杨彭年、杨凤年、杨宝年兄妹及邵二泉、蒋万泉,还有邵大亨 、黄玉麟等名家。此外,瞿应绍、朱坚等专业名手也相继出现,而朱坚又以善制包锡砂壶而著名。当时,紫砂壶艺呈现一派气象万千的景象,成为紫砂工艺史上的黄金时代,原因是文人的参与,名士与名工的结合,实际上“是热衷文化的艺人与热爱工艺的文人共同创造的”。
曼生壶——壶随字贵
陈曼生,名鸿寿,字子恭,又号老曼、曼寿、曼公,还有夹谷亭长、胃溪渔隐、种榆仙客、种榆道人等别称。清乾、嘉间浙江钱塘人,乾隆二十一生,道光二年卒,在世五十五年。嘉庆时,曼生曾任溧阳知县、淮安同知、南河海防同知等官职,诗文书画皆以资胜,他是一位著名的书画家、金石家,篆刻被后世尊为西泠八家之一。嘉庆二十一年,曼生结识了宜兴的制壶名手杨彭年、杨宝年、杨凤年 兄妹等,为自己的爱好,于是在“公余之暇,辨别妙质,创制新样,手绘十八壶式,请杨彭年、邵二泉等制壶”。陈曼生及其幕僚在题刻壶铭时,也很注意与壶的形状切合,有独到之处。因此,在紫砂壶史上便产生了“曼生壶”的专有名词。此种名士和制壶名工的合作结晶,固属两美,堪称“珠联璧合”,传世作品是收藏家访求甚殷的。“曼生壶”,之所以盛名于世,是因为把金石、书画、诗词 造壶工艺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创造了一种独特而成熟的紫砂壶艺术风格,所以深受收藏家所喜爱。关于“曼生壶”十八式,是指哪十八种式样的紫砂壶?历来没有定论。诸多宜陶研究者这样认为:当年陈曼生确实手绘了一批紫砂壶样请杨彭年等人制作,但数字不一定就是18式,可能不足也可能超过18这个量词,世人所以用“十八式”这个数字,仅仅是习惯而已,也许是人到18岁表示进人成年,也许是中国受佛教影响较大的原因,人们用18象征完善、成熟或极至。“曼生壶”造型的取材是多方面的,如取材自然现象的有“却月”、“饮虹”、“横云”等;取材植物形 态的有“匏瓜”、“葫芦”等;取材实用器物的有“锢盒”、“覆斗”、“牛铎”、“井栏”、“合斗”、“笠荫”等;取材几何形体的有“汲直”、“合欢”、“春胜”、“圆珠”、“方壶”等;仿古器物的有“石挑”、“百钠”、“古春”、“飞鸿”、“天鸡”、“镜瓦”、“乳鼎”等。这些造型,经历了170余年,一直影响到现在的紫砂壶产品的设计制作。
陈曼生和他的幕客对紫砂壶艺的贡献,除创作一批可作为文学遗产的紫砂铭壶外,另一贡献是第一次把篆刻作为一种装饰手段施予壶上,再一贡献是对壶形的创新。由于铭刻的需要,紫砂壶造型由繁到简,几何形期由此开始,造壶艺术呈现“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气派。
陈曼生之后继起的又一紫砂名家是瞿应绍,他是道光年间参与紫砂壶艺的上海名士,字子冶,清道光间贡生,工诗词、尺犊、 书画、篆刻、鉴古,最善画竹,浓淡疏密,错落有致,兰、柳亦工。又擅陶刻,尤好刻竹于紫砂壶上,自号“壶公”,尝请邓奎到宜兴监制,壶之精者子冶自制铭,或绘兰竹于壶上,时人称为“三绝壶”。至于宜壶之盛,曼生后子冶实为第一人物。子治与杨彭年合作,柄有“彭年”印记者,即瞿氏手制。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