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紫砂壶的最早记录
「紫砂壶的最早记录」
关于紫砂壶的古代文献资料,最早见于北宋仁宗时进士梅尧臣《宛陵集》中的两首诗。其卷十五 《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漠寄茶》诗中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描写;又卷三十五《答宣城张主簿遗雅山茶次其韵》诗中有“雪贮双砂婴,诗琢无玉瑕”的提法。但是,这些诗词吟咏,还只是文字记述所提供的线索,无实物佐证,紫砂陶的创始年代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直至1976年秋,宜兴蠡墅羊角山古窑址的发掘之后,创始北宋之说,才得到考古学的支持,紫砂陶的起源才算有了初步的结论。 1916年发现的羊角山紫砂古窑址座落在陶都窑场的中心,今宜兴鼎蜀镇的蠡墅村。这里有座名叫羊角山的小土山,它与盛产紫砂陶五色土(甲泥)的黄龙山余脉相连。在1976年7月,宜兴红旗陶瓷厂在隧道窑基建施工中,在蠡墅半角山“建新窑”窑墩附近发掘了一座紫砂古窑址及出土大量早期紫砂及欧窑器残片。这批器物资料证实了宜兴紫砂和欧窑的烧造历史,对研究宜兴陶瓷发展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初期的紫砂陶出于谁人之手,已不可有实物遗存并有关于制作者记载了,实物的记载要到明代中期。据《宜兴县志》和其他有关的记载,明正德年间(1504年一1521年),陶都出现了一位卓越的匠师供春,他从金沙寺和尚那里学到了非凡的制壶技艺。因此,金沙寺僧和供春通常被尊为紫砂陶的创始者,时人称之“陶壶鼻祖”。由于金沙寺僧所制的作品,在明清两代的茗壶壶著录里,都未见记载。这一点我们不难理解,寺僧当时制壶不过供一时之用,未必想借此留名,成为紫砂工艺史上的功勋人物。寺僧作壶喜用紫砂泥做壶的方法,看来比较简单,所制的式样,似乎只有圆形一种; 而且所制各器,既未款署,也不铃章,后人即使遇见他的手迹,也无由辨识。
金沙寺僧无从觅,供春遗风今犹在。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