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在宜興舉辦“陶瓷美術設計班

  1950年,人民政府撥專款恢復生產,對紫砂工藝采取了保留、提高、發展的方針,貫徹了經濟、適用、美觀的設計原則,進行了壹系列挖掘、恢復、發展的工作。
   1955年10月成立宜興蜀山紫砂陶業生產合作社,原被迫改行的老藝人都歸了隊。
   六十年代“文革”期間,紫砂壺也列入封資修。“文革壺”壺底款僅鈐“中國宜興”印章,偶見作者名款。但卻為人珍視,原因是泥質優良、色澤純正,制技水準亦高,且有名人名作。
   七十年代,宜興紫砂工藝廠擴大紫砂研究室,由朱可心、顧景舟、蔣蓉、徐秀棠、高海庚、呂堯臣、汪寅仙等組成,專門從事紫砂壺造型設計。此時,傳統名作得以肯定。

   1975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在宜興舉辦“陶瓷美術設計班”。1988年,顧景舟經國家輕工部批準,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並崇為“壺藝泰鬥”而飲譽海內外。

 紫砂茗壺的類別,如按品質可分為粗貨、細貨、特種工藝品三類。粗貨:是指價格低廉、經濟實用、而向大眾的普通商品壺。細貨:其價格有所高低,但還通稱為經濟實用的工藝美術品。特種工藝品:是指那些出於名壺藝家之手的名作,其價格得按壺藝家的成就及作品的藝術價值而論。這類壺藝術水平高,產量少,顯得更加名貴。
    紫砂茗壺是以特殊的紫砂材質精制而成,具有壹定的制作技巧和審美標準。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越來越註重作品內涵,形成百品競新的現代紫砂壺藝術,名師新秀,各擅勝場,顯示作者品格特征和紫砂文化,吸引著海內外名階層人士的向往和傾心。

  “中國宜興”底款,壹般都是中後期的“文革壺”使用居多。70年代初,隨著紫砂工藝廠外銷任務的增多,開始在壺底蓋“中國宜興”制造地款,壹用就是近十年。當時無論是高手或者是學徒工,所做的商品壺,都是用壹樣的泥料,除了少部分藝人需設計參展作品外,其余藝人全廠上下無論手藝高低,無壹例外都投入到生產面向大眾的產品中去。而這壹段特殊時期的“文革壺”,特別是中後期的,成型則區別於傳統紫砂壺的成型,它的成型是部分或全部采用石膏模制坯,然後再加工成型,是壹種模具、手工兼有的成型方法,目的有三:縮短制作工時、保證批量生產、保證同壹壺型規格統壹,這是特殊年代中的特殊市場的特殊做法。壹般這個時期的文革壺,把底沒有作者款印,頂多都還只是在蓋內印上陰文不帶框的阿拉伯數字編號或制壺人楷書名款,也都只是起到半成品檢驗(質檢)的作用而已。
    為什麽壺底只印“中國宜興”底款,而不用作者印做底款呢?眾所周知這是由當時敏感特殊的歷史時期所左右,也算是特殊的經典吧。因此也給後來仿文革壺留下了廣闊的空間,不用說,市場上贗品就橫行了。不過也給玩賞“文革壺”留下了特有的趣味,舉個例:至少每壹把“文革壺”,要考證它的真偽的話,都需要從綜合去考量,增加了不少趣味。



 現代紫砂的發展及“中國宜興”底款,從五十年代開始到九十年代,紫砂壺的造型藝術和裝飾工藝踏進了歷史發展和空前繁榮時期。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指導下,古老的紫砂工藝呈現滿園春色,萬紫千紅的景象。過去,紫砂壺的造型只有龍蛋壺、洋桶壺等自古流傳下來的式樣。而今,壺藝家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僅使失傳幾十年的優秀作品逐步恢復,而且還創造了壹千多種新產品。幾何形壺(包括圓器、方器)、自然形壺(又稱花貨)、筋紋器壺及小型壺、水平壺等四種類型都有出產,色澤包括紅泥、紫砂、梨皮泥等十多種,紋飾運用了淺浮雕、印花、貼花、鐫刻及金銀絲鑲嵌等新工藝。
   現代紫砂壺藝術以朱可心、顧景舟和蔣蓉為代表。著名老藝人還有裴石民、王寅春、吳雲概、任淦庭等。他們的技藝是多方面的,但又各有所長。顧景舟技藝全面,喜作素式茗壺;王寅春、吳雲根則以筋紋器壺為主;朱可心、蔣蓉又善制雕塑裝飾的壺;裴石民除專長制壺外,還以制作形色逼真花果小件著名;而任淦庭則以書畫陶刻稱著於時。他們除了精心創作外,還培養了數以百計的青年藝徒,使紫砂這壹傳統工藝後繼有人。新壹代的陶藝師不但在傳統上有所繼承,而且創造不少新穎的作品,在歷屆中外陶藝展中可窺其面目。
   現代紫砂壺藝術的發展、演進,大致可分三個時期:建國初年的恢復期;六十年代的孕育期;八十年代的飛躍期。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