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傳說中的普洱茶史

「茶文化」:是上天給中華民族的珍貴禮物,但在當今世界上中國茶產業卻少有話語權。遭遇過內憂外患,經歷過痛苦的衰退,中國當今在方方面面都奮起開拓。但發源於中國、輝煌於中國的茶葉,現在僅作為他國的原料供應商,而且遭到各國的技術壁壘難以走出國門。如今,外國茶大舉進入中國,而走遍西方世界,卻不見任何中國品牌的茶影。中國茶業正處於危急時刻。
在中國市場,茶消費非常畸形,一方面是幾千甚至上萬元一斤的茶葉,大多用在送禮,人們實際消費茶的數量並不高,在世界上排名19位。究其原因是太貴了,太不規範了。隨著茶的利潤高昂,人們就開始做假,生產茶葉嫩芽。所以,這裡出現了兩種困境,一方面是中國的好茶賣不出去,中國茶市里茶價高得讓人無法消費,喝茶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另一方面是茶業生產企業普遍銷售困難。


當今中國各級政府,各大茶企,都感到了中國茶銷售的壓力,為了幫助茶農、茶企促進經濟發展,政府部門經常舉辦大型的茶事活動、茶藝比賽,興建茶博物館,不斷強調茶文化。但茶文化代替不了優秀的茶銷售、茶品牌、茶產品,更不表示那種茶好喝。而且做活動投入的金錢,最終也會推高茶產品的成本。現代社會,市場為王,如果沒有擴大銷售,人們對茶的消費不積極,那搞茶文化的錢轉嫁到茶葉身上,只會讓人們更喝不起茶。
如果中國還沒有意識到中國茶在現代商品上的落後,中國茶業將進一步失去市場,失去自己的價值。
在歷史的記憶里,中國茶不僅作為一種飲品,還承載著古絲綢之路經濟文化交流的外交使命,古老的中華文明以茶的形式涓涓流淌。


當下,中國官方力推「一帶一路」建設。
「這個一帶一路應該是很好的機遇。」本人表示,在新的國際格局之下,在強大的文化自信的助推之下,「一帶一路」能夠讓文化傳承做得更好,讓全世界的人通過茶這個媒介,了解到中國文化最生動、最有人文情懷的一面。
「茶文化作為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和台灣的茶道文化,可以一起行走得更好。」談起「一帶一路」下的機遇,我常道說,共通的文化能夠共同傳承得更好。


首屆兩岸中國茶文化論壇,2018年2月28日上午10時,有300餘位海峽兩岸各界人士濟濟一堂,共同探討中國文化自信與美好生活。
兩岸之間首次舉辦的中國茶文化論壇,由雲南省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雲南省文化廳、雲南省民族宗教委、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主辦,雲南省普洱茶協會、雲南大益茶業集團、雲南瑞貢普洱茶業有限公司、弘益大學堂承辦,財團法人中國茶藝文教基金會共同協辦。
這次的論壇,是兩岸茶文化界的一次心靈盛會,其主旨為「中國文化自信與美好生活」,兩岸知名的茶領域專家學者、文化人士齊聚。
經過這一次的論壇,兩岸將進一步攜手共同推動,以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在兩岸文藝界,兩岸青年間架起傳播交流中國茶文化的緊密橋樑。

據悉,此次論壇的主題是兩岸三地茶文化交流,由老茶的歷史追溯中國茶文化的正本清源。。

這樣的茶文化大型活動在國內並不多見,我們更希望藉助文 
化論壇的平台,讓大家從 「品茶之味」 ,感受 「尋茶之樂」,到共同分享 「藏茶之趣 」,推動中國茶文化的傳播與影響。
兩岸三地傳說中的普洱茶史:
普洱茶從產生到風靡,可謂是經歷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的蛻變,「1950年-2018年」 我們現在所說的雲南七子餅茶,其實是在近現代才普遍運用的一個茶名代號。
普洱茶的命名,是歷經了三個階段,號字級茶,印級茶,雲南七子餅茶。

號字級茶
一般指清朝末期到解放「1910年-1949年」,當時主要有私人茶號出品茶葉,茶葉的規格為350g一餅,通常都有一張糯米紙,印上名稱,就是「內飛」。
命名方式:以茶號命名。
當時的號字級茶,是整個普洱茶行業的主要茶葉形式,而清朝末期到解放這一段時間,主要有以下幾個茶號:乾利貞,宋聘,楊聘,同慶號,同興號,同昌號,敬昌號,永茂昌號。鼎興號,可以興號,車順號,這幾個都是當時的茶號。而遺留下來的老茶,市場上是基本見不到的。






印級茶:1950年~1968年:紅印為第一批,綠印為第二批,黃印為第三批。
解放初期,勐海茶廠的主要工作就是恢復、扶持茶農墾復茶園,發展生產。在制茶方面,除了與私人茶莊合作生產數量有限的成品「紅印」、「綠印」外,側重點則在整個西雙版納範圍內收購和向外調運毛茶為主。印級茶的產生起源於勐海茶廠成立之初,,為振興普洱茶行業,生產茶產品,都獲得很高的讚譽,所以,在茶葉包裝上,就印有不同顏色的茶字而得名。不難發現,從195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末期,印級茶是占茶葉的主導,現在保留下的老茶,都大多數是印級。但是真正的印級只是在1950年代初期至1966年間才有生產,傳統茶品的製作在文化大革命時就已經改制,經判斷1966年至1978年基本上已看不到印級的茶品,1952年佛海茶廠再次複業。7月19日中國茶葉總公司通告所屬系統內統一啟用「中茶牌」,「注冊商標統一為中茶牌,開 始是紅印中茶牌,就是中茶的茶字是紅色的,到了50年代末期改為綠印。到1990年代出期才有印級的復刻 品出現。







雲南七子餅茶
是現在對雲南普洱茶的一個統稱,而七子餅最開始是為了方便運輸,以七兩七的重量壓製成餅。
命名方式:以七兩七的重量命名,而七子餅357g的重量,也是有一種3+5+7=15的寓意,15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一個圓滿的寓意。
在普洱命名方式上,一直以來,都是在改變的,從最早的號茶,印級茶,到後來的七子餅,到現在的以茶山山頭命名方式,都是代表著普洱茶的一個發展歷程與特點。
「雲南七子餅」,其實就是現代綠印普洱茶茶品,是由勐海茶廠50年代未所產的,被稱之為「現代拼配茶菁的普洱茶品始祖」的「黃印圓茶」。
黃印圓茶,由於毫頭多,陳化後都轉變為金黃色,是以茶餅呈黃色,故其外包紙標記八個紅色中字組成的圓圈中「茶」字為黃色,而內正標記為綠色「茶」字。



勐海綠印圓茶有早期和後期之分,早期綠印圓茶也叫「綠印甲乙圓茶」或「藍印甲乙圓茶」,早期綠印無論在陳香、樟香、滋味、茶氣等方面都是一流的。
後期綠印其指是50-60年代勐海茶廠所產的大批量普洱茶。有一部分茶品,是用新樹茶菁製造,但仍以生茶方式製造,被稱之為「綠印尾」,在普洱茶極品中,有極高的典藏價值。

1973年,昆明茶廠組成普洱茶渥堆發酵技術攻關小組,通過反覆的實驗,取得了普洱茶人工發酵的成功,初步研究探索出了在勐海這個低緯度高海拔氣候環境下,普洱茶渥堆發醇的工藝過程,參與撰寫了第一套關於普洱茶生產工藝和操作規程的教材,進而持續進行普洱熟茶規範化、標準化的定型生產的實踐探索。經過反覆試驗,勐海茶廠終於把「雲南青」製成了「普洱茶」,掌握了人工後發酵工藝,普洱茶加工由此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時至今日,勐海茶廠的普洱熟茶製作技術和品質,仍然代表著業界的最高標準。唐先生讓勐海茶廠聲名鵲起,在其任上,勐海茶廠經歷了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並在規模、產品、工藝等方面逐步確立了其在業界無可替代的地位。


如今,勐海茶廠在注重增產增效、穩定和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還特別注重服務質量的提升,並建立了以服務終端消費者為主的營銷管理模式,因此,其「大益」牌普洱茶系列產品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喜愛與追捧,長期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至2012年,勐海茶廠已發展為當今首屈一指的普洱茶生產企業,現擁有占地380多畝的普洱茶綜合加工廠;作為重要原料保證的兩個萬畝綠色生態茶葉種植基地--巴達基地與布朗山基地;遍布各鄉鎮的茶葉收購組和初制所,以及較強的產品研發能力,步入了規模發展時期。
勐海茶廠在現代普洱茶發展歷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勐海茶廠於籌建之際就開始推動普洱茶生產與貿易,在隨後幾十年的歷程中對於現代普洱茶的中興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作為普洱茶人工後發酵陳化技術的研製者之一以及該技術的最早應用者,勐海茶廠長期來以其先進的制茶技術與工藝引領著普洱茶產業發展。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