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際茶王



  • 2023台灣茶事件

    新時代的茶文化傳承,看見不一樣的亮點。

    首創台灣南部有一位普洱茶大藏家,已經準備在台南中西區開創一間藏茶博物文化館。 為了積極宣傳, 大力倡導喝茶為國飲,傳承茶精神, 弘揚茶文化。茶是全球公認的最大眾化、最受歡迎、最有益於身心健康的一種天然、營養、保健飲料。加之普洱茶產於雲南源遠流長,茶文化絢麗燦爛博大精深。我們應該積極宣傳喝茶的好處和台灣的茶文化,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宣傳茶文化;通過古文物藝術、各地茶文化館、藝術文化專題的演出、茶文化的普及等文物藝術宣傳各地加強文化現象的推廣;還可舉辦茶文化知識專場講座等。發展相關產業,台灣國際茶王「陳先生」始終以傳承為己任,以創新思維不斷激活茶業市場。 收集台灣及雲南知名的普洱茶及周邊相關產品「中國宜興茶壶」,通過用心者全方位的整合帶動營銷計劃,讓我們能成功地吸引了更多的茶人參與,從而展現出本館精神。

    佛講:父母即是佛,侍奉父母便是侍奉佛。學茶亦如是,用心泡好一杯茶,給你的親朋好友,這才是學茶的最高境界。


    目前發現在台灣有另一位普洱茶收藏家的藏品如下:
    「1950年」紅印:100片

    「1960年」紅印:300片

    「1970年」紅印:300片

    「1980年」紅印:300片

    「1950年」紅鉄:80片

    「1960年」紅鐵300片

    「1960年」紅鐵380片
    「1960年」大黃印:500片
    「1950年」大字綠印 :100片

    「1960年」大字綠印 :100片

    「1950年」藍印:100片
    「1975年」7532 :100片
    「1985年」8582青餅:100 片
    「1990年」7542青餅750片
    「號級茶」:1500片
    其他中等種類:9999片

  • 古之屋網報

    「時事茶史」個人大膽判斷這塊1949的建國茶磚應該是1954年所製

    1949年以前,是普洱茶的高級茶時代。高級茶所使用原料,從歷史背景資料和茶葉葉底判斷,並非同一山頭茶區,從樹齡上屬於大小樹混採,而非所謂“純料”、“純古樹茶”。所使用原料橫跨現在的勐海縣與普洱市,並非如內飛、內票記載僅僅使用易武正山、古六大茶山甚至春尖芽頭。

    當時的普洱、倚邦、曼撒、易武等地,是普洱茶的集散地,產自不同茶區的毛茶運至這些地方,拼配後方才壓製成緊壓茶。

    大小樹混採、春秋拼配,原料產地橫跨現今普洱市、勐海縣、古六大茶山,才是體現好茶真實的品質。另外,高級茶時代的終結並非是1949年,而是1957年。建國後開始對私人茶廠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4年雲南私人茶莊所經營的茶葉都由國家收購、銷售。到1957年所有私人茶廠併入國營茶廠,私人茶莊時代正式結束。因此個人大膽判斷這塊1949的建國茶磚應該是1954年所製成。因為這幾年我已喝掉數十塊了。從醇化喝到碳化。現在已經是黑糖焦味了?只有與我喝過的茶友才知其味道。真的勝過紅印的藥香味。

    喝普洱茶正流行,愛好人士估計,單是府城就有數萬人天天在品嚐,而且不少地區設有交流中心,最重要的是,此茶還可以當古董收藏,因此有「可以喝的古董」之稱,陳銅敏收藏數塊1949建國茶磚,全世界目前僅剩下50多塊,吸引不少茶友的觀賞慾。

    位在台南市民族路三段的「古之屋」,由喜好普洱茶陳銅敏開的店[1980年],這裡其實就是一處台南地區普洱茶交流中心,每天來來往往約有2、30位茶友在此共品普洱茶。

    陳銅敏說,普洱茶過去根本不受台灣好茶人士注意,27年前,日本人發現中國大陸西南盛產的普洱茶,有減肥、減脂功能,那時候,大家學喝普洱,純為養生而已。

    最近2、3年,茶友發現喝普洱除可以減肥外,口腔又會生津,因而開始流行起來,另因普洱可以當古董收藏,喝掉1塊就少1塊,只要家裡有通風、乾燥地點就可以收藏,被稱為「可以喝的古董」。

    陳銅敏拿出1塊在大陸收購到1949建國茶磚,他說不要小看這塊2公斤重茶磚,因為全世界目前僅剩下50多塊,現在價值至少超過500萬元,很多茶友經常到交流。

     

    「時事茶史」紫砂壶的最早记录

    關於紫砂壺的古代文獻資料,最早見於北宋仁宗時進士梅堯臣《宛陵集》中的兩首詩。其卷十五 《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漠寄茶》詩中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的描寫;又卷三十五《答宣城張主簿遺雅山茶次其韻》詩中有“雪貯雙砂嬰,詩琢無玉瑕”的提法。但是,這些詩詞吟詠,還只是文字記述所提供的線索,無實物佐證,紫砂陶的創始年代問題仍然懸而未決。
    直至1976年秋,宜興蠡墅羊角山古窯址的發掘之後,創始北宋之說,才得到考古學的支持,紫砂陶的起源才算有了初步的結論。 1916年發現的羊角山紫砂古窯址座落在陶都窯場的中心,今宜興鼎蜀鎮的蠡墅村。這裡有座名叫羊角山的小土山,它與盛產紫砂陶五色土(甲泥)的黃龍山餘脈相連。在1976年7月,宜興紅旗陶瓷廠在隧道窯基建施工中,在蠡墅半角山“建新窯”窯墩附近發掘了一座紫砂古窯址及出土大量早期紫砂及歐窯器殘片。這批器物資料證實了宜興紫砂和歐窯的燒造歷史,對研究宜興陶瓷發展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初期的紫砂陶出於誰人之手,已不可有實物遺存並有關於製作者記載了,實物的記載要到明代中期。據《宜興縣志》和其他有關的記載,明正德年間(1504年一1521年),陶都出現了一位卓越的匠師供春,他從金沙寺和尚那裡學到了非凡的製壺技藝。因此,金沙寺僧和供春通常被尊為紫砂陶的創始者,時人稱之“陶壺鼻祖”。由於金沙寺僧所製的作品,在明清兩代的茗壺壺著錄裡,都未見記載。這一點我們不難理解,寺僧當時制壺不過供一時之用,未必想藉此留名,成為紫砂工藝史上的功勳人物。寺僧作壺喜用紫砂泥做壺的方法,看來比較簡單,所製的式樣,似乎只有圓形一種; 而且所製各器,既未款署,也不鈴章,後人即使遇見他的手跡,也無由辨識。
    金沙寺僧無從覓,供春遺風今猶在。

    「時事茶史」証明紅印普洱老茶的韻味各有獨到之處。紅印老茶被文人雅士這麼一詠一頌一講究,身價自然就高起來。久而久之,喝紅印老茶便成為了一件很高雅的事情,還衍生出了專門的“茶道”,用好多人為的規矩跟普通大眾拉開了距離。於是,茶不能只“喝”了,要懂得“品”,喝上一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拭其味,徐徐咀嚼而體味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拭一二杯,令人釋燥平矜,怡情悅性。始覺紅印老茶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在煩瑣的細節裡品茶的人便有了資格自鳴得意地嘲笑起別人來,認為大眾皆“牛飲”,不解茶中滋味。杜牧的“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

    「時事茶史」弘揚茶文化的總體目的是為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作出作出貢獻。下面是我多年精心整理的弘揚茶文化的目標,一起來看看。 弘揚茶文化的目標 首先挖掘和整理茶葉史料,建立茶文化寶庫幾千年的茶葉發展史,歷代茶人有說,積累下來的茶葉歷史資料是很多的,包括茶書、茶詩詞、茶書法、茶畫、茶歌茶舞、茶的歷史文獻、地方誌中有關茶的記載等,內容非常廣泛。如能下力氣花工夫把它們整理出來,這將是茶文化教育的重要寶庫,也是弘揚茶文化必需做好的一項重要工作。

    茶文化傳承創業者

    「時事茶史」喝茶文化興於唐而盛於宋以至延綿元、明、清。唐宋時,茶成了“不問道俗,投錢取飲”之物,儒釋道,官商民都飲茶。特別是陸羽《茶經》問世,使茶從所有植物中脫穎而出,被賦予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特性,標誌著茶文化走向輝煌。振興茶文化,再創茶業強國和茶為國飲,以茶惠民、茶和天下的目標,就是要在國形成“復興飲茶文化,振興各地茶產業,再創茶業強國輝煌”的目標共識。作為飲茶人和茶界應當“統一認識,團結合作;傳承創新,開拓進取;勇於擔當,盛世興茶,文化傳承”。所以,要盛世興茶,就要傳承茶文化,蓄勢而發,乘勢而上。大力提高國民人均茶消費水平。要以茶和茶文化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等活動為載體,弘揚茶文化,普及茶知識,不斷營造“科學飲茶,健康飲茶”和“喝對茶,喝好茶,會懂茶,會泡茶,會品茶”的良好氛圍,讓飲茶品茗成為人之需,民之俗,市之風。實為養心健身、社會和諧作出貢獻。

     

     

     

    高科技公司首席執行官

     

     

    「時事茶史」

    充分發揮各種媒體的宣傳作用,普及茶文化知識弘揚茶文化,不應只局限於茶界與文化界的小圈子,而應該利用各種媒體廣為宣傳,使更多的飲茶愛好者和消費者不斷增長茶文化的知識更新,從而促進茶葉消費。更要倡導茶人茶德精神,促進精神文化建設的茶人精神和茶德精神。陸羽提出的“精行儉德”,也提倡“廉美和敬”,筆者曾建議和“理敬清融”。雖然提法各有側重,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我們應該發揚這些茶人、茶德精神,淨化人們的思想意識,提高道德水準,促進精神文化建設的發展。

     

    網紅記者報導

    「時事茶史」文人好茶,以為喝茶是淡雅而幽怨的。品茗鬥茶又是文人生活中一大雅事。古代文人多情而善感,喝茶喝到得意處,難免詩興大發,留下許多佳句。宋代范仲淹《和章珉從事鬥茶歌》曰:“溪邊奇茗冠天下,猛海仙人自古栽。”詩人對普洱茶推崇備至,把普洱茶比作仙茶,評為天下第一。 “鬥茶味兮輕醍,鬥茶香兮薄蘭芷。”他誇讚普洱茶的滋味,勝過甘美無比的醍醐,香氣勝過清幽高雅的蘭芷。寓意深長,倍增茶韻。

    「時事茶史」充分發揮各種媒體的宣傳作用,普及茶文化知識弘揚茶文化,不應只局限於茶界與文化界的小圈子,而應該利用各種媒體廣為宣傳,使更多的飲茶愛好者和消費者不斷增長茶文化的知識更新,從而促進茶葉消費。更要倡導茶人茶德精神,促進精神文化建設的茶人精神和茶德精神。陸羽提出的“精行儉德”,也提倡“廉美和敬”,筆者曾建議和“理敬清融”。雖然提法各有側重,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我們應該發揚這些茶人、茶德精神,淨化人們的思想意識,提高道德水準,促進精神文化建設的發展。

     

    網紅記者報導

    「時事茶史」文人好茶,以為喝茶是淡雅而幽怨的。品茗鬥茶又是文人生活中一大雅事。古代文人多情而善感,喝茶喝到得意處,難免詩興大發,留下許多佳句。宋代范仲淹《和章珉從事鬥茶歌》曰:“溪邊奇茗冠天下,猛海仙人自古栽。”詩人對普洱茶推崇備至,把普洱茶比作仙茶,評為天下第一。 “鬥茶味兮輕醍,鬥茶香兮薄蘭芷。”他誇讚普洱茶的滋味,勝過甘美無比的醍醐,香氣勝過清幽高雅的蘭芷。寓意深長,倍增茶韻。


  • 留言

    熱門文章